数智赋能非遗新生—探索非遗的创意与创新之路
本次活动旨在强调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参赛者通过创意和创新,将非遗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探索非遗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新表达和新价值,为非遗传承、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赛背景
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将联合举办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
目标任务
通过本次比赛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数字传播与传承的兴趣,有效地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以赛促建”目的,培养新生一代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组织
大赛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主办。
法律声明
大赛组委会有义务不泄露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事务咨询
咨询电话:19927527210 ;联系人:黄老师
比赛赛制
(1)文创赛道和应用赛道将分为线上网络初赛和线下决赛两级赛制。 初赛为网络筛选,由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上评审系统对参赛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参赛团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项目材料,包括项目说明、成果展示、视频演示等参赛作品。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评分,选出前50%作品入围决赛。凡入围复赛的团队均可获得奖项,并将颁发证书。 各组前10进行现场决赛,需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每个团队有一定时间进行项目展示,随后接受评委提问和点评。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展示、答辩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各组别各赛道的一、二等奖。-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创意创新大赛”,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新思维,激发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兴趣与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现面向中小学在校学生与教师征集非遗创意设计作品、非遗创新应用案例和非遗数字传播案例分析。
(2)案例赛道仅进行网络评选,由评审委员会通过线上评审系统对参赛项目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排名评选出各组别一、二、三等奖。
奖项设置
作品征集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择优评出入围作品,在“****”学习平台开设的活动专题中进行展示,组织专家团队对所有作品进行复评,从中选出优秀作品,颁发证书及奖品。
(1)获奖作品将参加“第三届非遗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
(2)获奖作品优先推荐作为大赛组委会支持单位的文创产品开发生产,并协助作者在线上渠道展示或销售。
(3)在大赛开展过程中,对于活动覆盖面大、参与度、工作成绩突出的组织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
(4)大赛颁奖典礼将作为第三届非遗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中的活动之一,于2025年在广州举办。
活动时间
大赛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主办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2月28日24时
初赛结果公布:2025年4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线下决赛时间:2025年5月-6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参赛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促进非遗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
(2)参赛项目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涉密内容需进行脱敏处理。禁止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并自负法律责任。
(3)每所学校每个赛道限报2项,同一项目仅可选择一个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单位,且代表的参赛单位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如实填写并按时提交项目所涉及的材料。
(4)大赛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评选过程透明。
(5)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大赛组委会将审查各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6)参赛作品一经入围(以大赛组委发布为标志),即视为参赛者长期、免费授权大赛组委会对参赛作品的展示、出版和宣传。
(7)对于本次活动的有关细节问题,主办单位有权进行技术性解释。欢迎各类学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活动。
参赛对象
中小学在校学生及教师、大学在校学生及教师、传承人及社会公众
大赛采用线上报名与评审方式,请参赛者先进行注册,然后点击导航栏“作品提交”按钮注册进入页面提交成果。
赛题发布后,参赛团队线上提交团队参赛信息,独立开展赛题研究,完成赛题后线上提交参赛作品。赛题结果评测由大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审定,并在官方网站及媒体平台公布。
赛道设置
本次比赛共设三个赛道:
(1)文创赛道:创意创新设计赛道,鼓励设计开发非遗文化数字创意产品或服务作品。如文博文创产品、创意礼品、家居用品、文化主题服饰等。
(2)应用赛道:数字科技应用赛道,以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为切入点,鼓励参赛者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性的作品。或是,非遗数字化传播与数字创意创新实践应用案例。
(3)案例赛道:非遗数字传播与数字创新案例研究赛道,提交关于全球优秀非遗数字传播与创意创新案例分析。
参赛形式
(1)此次比赛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参赛团队根据赛道要求提交参赛作品,具体内容参考赛道比赛规则。本次大赛无需交纳参赛费用。参加其他赛事已获奖作品,不得参加本次大赛。
(2)同一参赛团队可同时参加三个赛道比赛,但同一赛道的参赛作品不得超过 2 件(套)。
(3)参加文创赛道与应用赛道的团队参赛同一件(套)作品只填报一次,须在报名系统中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每件(套)作品的作者不得超过 6 名,指导教师不得超过 2 名。
(4)参加案例赛道的团队同一案例分析只填报一次,须在报名系统中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每个案例分析的作者不得超过3名,若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得超过2名。
作品要求
1. (1)文创赛道与应用赛道作品要求
①参赛者需保证参赛作品是其原创作品,本人是参赛作品的合法拥有者。凡被认定为抄袭或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问题的作品,将自动失去参赛资格。
②参赛作品可以是一件或一个系列,每件(套)参赛作品原则上应为同一或同组材质。每件(套)参赛产品需提供设计效果图或实物展示图,以及演示视频。图片格式为 JPG 或 PNG 格式;视频格式为MP4,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作品版面上应包含以下内容:作品名称、整体效果图、局部效果图、设计说明。
③投稿作品标题格式为:赛道名称+作品名称+团队所在学校名称。如:数字科技应用+作品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2)案例赛道作品要求
①参赛者需保证参赛案例分析为其原创撰写,本人是参赛案例分析的合法拥有者。案例中使用或引用他人作品或作品素材时,应取得权利人的授权并清楚标注资料来源。凡被认定为抄袭或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问题的案例分析,将自动失去参赛资格。
②案例分析应结构完整、写作规范,且不应包含涉密或不宜公开的内容。
③案例分析格式通常要求为PDF文档,中文案例分析正文字数不超过10,000字。
④案例赛道参赛者应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和《版权声明》并签署上述文件,确保案例内容不含任何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内容。
作品提交
在网页端(网址http://ai-mate.co/zh-hans/art)实名登录后,点击导航栏中的“我要投稿”;进入“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大赛”活动主页,即可按照提示参与活动。